新商业生态下的抉择:要么进化,要么灭亡
陈平

自然界,所有一切,放在时间的长轴上,都变成了生物,也就是需要面临生死存亡。企业也一样是生物。如果我们只是把企业当作生意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那自然不会思考如何活下去的问题。但如果我们把企业作为一项事业,要做强做大,甚至传承下去,那么最大的战略就是要思考如何活下去?
一、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乏力了
记得2008年,我在广东做企业咨询,那一年企业家都非常紧张,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,导致全球金融危机,沿海大面积的企业关门倒闭,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做外销市场的。国内经济也陷入颓势,房地产价格遇冷,带动整个产业链消费停滞。企业家在这一刻真正感受到了生死存亡的考验,都在考虑如何过冬。
但很快国家决定投入四万亿救市,加大铁路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,带动城市化扩张。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,甚至出现价格报复性反弹,冬天立刻变成了春天,甚至是炎炎夏日,企业的日子又好过了,所以企业家也就不再思考“过冬”这回事了,好了伤疤忘了疼,继续沿着传统道路前进。2014年开始,经济寒冬又来了,这是为什么?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,投资、出口和消费等动力引擎全部乏力或失效。
依靠投资拉动是最直接的经济增长方式。2008年四万亿投资,1998年六千亿投资,快速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, “铁公基”和房地产为拉动力,带动了全产业链的增长,大家日子都好过。但很多企业家不明白,这时候赚钱不是靠能力,更多是机会。地产、矿山、能源、机械、钢材、建材、轮胎,这些都是我们在咨询中接触过的企业,现在生存都异常艰难。因为机会已经没有了,所以这几年没有主动进化的企业,只能灭亡。
出口这些年一直都不怎么样。欧美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,到现在并未复苏,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,消费萎缩。再加上失业率攀升,欧美制造业回归,所以出口市场一片萧条。
留给我们的机会还有消费,也就是内需市场,赚中国人自己的钱。但传统企业又遭受三重打击,第一是房地产限购、汽车限购导致的主体消费收缩;第二是中央政府反腐,导致高端餐饮、酒店及白酒等消费服务业市场严重萎缩;第三是民众国外旅游采购热情高涨,而大众消费市场又被互联网打劫吞噬。因此,尽管中国消费购买力强劲,但我们的日子却非常煎熬。
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,如今面临生死存在的环境,企业家又开始思考如何过冬,如何活下去?
二、要么进化,要么死亡
凡是依靠资源、关系、机会和信息不对称赚钱的企业,都面临淘汰。要生存下去,就必须进化成为新物种。
首先要进化的是企业家。传统企业的成长方式基本上都是依靠积累,也就是加法模式,所以导致企业进化速度缓慢,企业家创新精神缺失。
为什么现在业绩不好做?因为企业创新力不够;为什么不创新?因为没有人才,也不敢投资创新;为什么没有人才,不敢投入创新?因为没有资本。
许多传统企业的老板,企业或许有一定规模,但的确没有钱。有两大原因:一是低端价值链经营造成利润微薄,二是重资产经营导致不断追加投入库存、门店、设备和厂房等等。如此经营模式,在经济牛市的市场还可以逐年发展,但遇到了经济危机和市场萎缩,这样的低利润和重资产企业都难于逃脱消亡的命运。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遭际的新商业生态,要么在进化成新的物种生存下来,要么就必然灭亡。
那到底什么是新物种呢?我们看一些当下比较潇洒的企业:
华为,算是中国旗舰式企业,历经30年的发展,从欧美发展国家掌握的高门槛移动通讯市场逐步抢占蛋糕,如今做到这个行业的第一名,年销售额超过3000亿,是全球少有的未上市世界500强公司。华为作为新物种,背后有两大惊人数据:
第一,华为2015年销售额约3900亿,但研发投入超过500亿,如此高的研发投入保持了华为的高速成长和高利润。
第二,华为全球大约17万员工,其中超过7万员工持股,任正非个人的股权只有1.48%,真正把企业做成了合伙人企业。这样的股权激励机制,保持了华为团队超强的战斗力。
海尔,中国老牌的民族企业,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,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,我们几乎听不到张瑞敏的声音。然而海尔企业内部,却在开展壮士断腕式的进化和变革,将拥有八万人的企业航空母舰,重组为2000多家小微企业,企业人数压缩至五万人,从“制造产品的加速器”转变为“孵化创客的加速器”。经过几年的沉默,海尔2014年销售额突破2000亿,成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新物种代表。
万科近几年核心高管,高级副总裁毛大庆和肖莉先后离职,进入互联网地产行业创业。总裁郁亮率领高管团队在2014年考察了国内创新互联网企业之后,表示万科正式开始转型为众筹化企业,从职业经理人文化向合伙人机制转型,甚至启动小草计划,鼓励并支持内部优秀员工离职,在万科的产业链进行创业。万科正式宣布从地产开发商转型为城市配套服务商。传统地产行业哀鸿遍野时,万科正在进化为地产行业的新物种。
三、企业进化的三个途径
这是一个谁都躲不过的商业新生态,不进化,就灭亡。当然,我认为企业在这样的商业新生态下进化,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去遵从和实践。
1、企业家和投资家结合
企业家单凭机遇和耐心,去经营企业和耕耘牧场,这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,除非风调雨顺才有好收成。投资家不能单凭赌性,而应该长期持有企业资产,共同成长,才会有高收益;同时进行多元化投资,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,才能抵御市场风险。
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,把企业创办起来之后,交班给杨元庆,自己投资联想控股,开始运营君联资本、弘毅资本和联想之星,通过投资控股和参股了神州租车、汉口银行、拜博口腔等30多家企业。近期联想控股在香港整体上市,构建了庞大的联想帝国。柳传志通过企业家和投资家的结合,把联想进化成为新物种。
马云创办阿里巴巴,最终完成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,融资250亿美金。马云通过金融手段构建了庞大的阿里价值链帝国:阿里巴巴+淘宝+天猫+支付宝+菜鸟网+阿里云(大数据)+阿里足球+阿里影业。阿里巴巴就是互联网生态的新物种,马云同样是企业家和投资家的完美结合。
小米的崛起照样是雷军企业家和投资家基因结合的产物。雷军在做小米之前,已是知名的投资人。依靠小米手机体系构建庞大的粉丝帝国,依靠顺为基金构建小米上下游30多家价值链企业,形成了市值400多亿美金的小米商业生态。
滴滴出行3年前还在首都机场发传单,地推人员到厕所帮助客户安装APP,3年后市值250亿美金。滴滴快速成长,重要的推力是搬来了天将柳青,其独特的出身——柳传志的女儿,高盛董事总经理,为滴滴直接带来7亿美金的融资,最终顺利收购出行行业第二名快的,很快成为出行行业的独角兽。没有企业家和投资家的结合,哪来的滴滴这样的新生物?
所以,企业家必须了解资本、拥抱资本,利用资本改变企业的基因,才有可能进化成新生物。在聚英服务的客户群里,有4年从产值不足千万到市值20亿的上市企业,有2年从产值几百万到市值过亿的成长公司。这些“快公司”,核心的力量也是来自企业家精神和资本家思维的有机结合。
2、商业模式是进化的原点
资本的确有着巨大的推动力,但资本同样是最聪明的动物。追逐价值的本性,让资本对企业价值十分挑剔。企业价值大于企业利润——相比当下有多少利润,资本更关心的是未来有多大的价值增值空间。所以企业家必须做有价值有未来的事业,才能不辜负投资人,也不辜负自己的创业付出。
中国人曾经一度仇恨日本车。美国的大街小巷同样被日本企业占领,而美国的企业家和投资人似乎并没有意识把这个市场抢回来。美国大部分的资本进入了目前不能盈利的无人驾驶、个人飞行器,甚至太空旅行等领域。这样对未来和价值的投资,或许就是美国领先世界的根源。
在聚英咨询的企业中,90%都是传统企业,其传统首先在于商业模式的传统,要么是商贸型的代理公司,要么是缺乏附加值的生产企业。在当下的新商业生态中,贸易代理型企业是首先面临淘汰的对象,而没有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生产企业,在经济寒潮中更是举步维艰。
找到独特的用户价值切入点,构建企业持续成长的价值链,是商业模式变革的核心命题,有了创新的商业模式,企业就有机会吸引资本和凝聚人才。
3、通过股权激励,保障企业成长
老板对员工合作关系的认知,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:你给我干。老板做的是垄断经济,是厂方、土地、设备或者渠道的掌握者,自认为是市场老大,让员工感恩你给的工作,这就是最原始的打工思维。
第二阶段:你给自己干。西方管理思想开始进入中国,多劳多得,按劳分配,绩效考核。这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交换,所以形成了劳资双方的博弈,很难彻底激发组织的创造力。
第三阶段:建立共同的梦想,大家一起干。这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分享。企业不是老板的,当然也不是员工的,甚至也不属于某一个国家。企业是社会的,所有愿意投入企业价值创造的人,都可以按照投入分享企业未来的价值,包括创始团队,员工,投资人。此时的核心不是交换,而是投入和创造。
建立分享机制的核心,就是股权设计与激励。华为7万员工持股,造就了世界第一名的移动设备企业。联想早年由中科院全资控股,后来为核心创业团队转让35%的股份,造就了世界最大的电脑制造商。万科也是中国第一批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,造就了世界最大的地产开发商。
阿里巴巴早在1999年创立时, 50万创始资本也是马云等“十八罗汉”共同筹集共同持有股份的。后来投行大佬蔡崇信加入阿里,先后依靠出让股权从孙正义的软银融资8200万美金,后来出让40%的股份给雅虎再获得10亿美金的融资。如果没有股权设计和融资,哪里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。
在中国历史上,大秦废除世袭传承的分封制度,改为依靠军功分封的军功爵制度,最终统一了列国,建立大秦帝国。晚清,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,提出了“耕者有其田、居者有其屋”的口号,迅速号令百万大军,3年就能建立太平天国。而后也因自废其主张,11年便灭国。毛主席在提出的土地革命政策: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,让共产党在艰难的抗争环境中,建立了民心所向的敌后根据地,最终依靠老百姓的支持建立新中国。邓小平时代放弃了平均主义大锅饭,建立包产到户的制度,彻底激活了农民的生产力,后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才彻底激活了商人的生产力。
无论历史还是现在,无论传统还是创新,分享经济是快速壮大和激活组织的核心,运用到企业就是分享企业的股权。有的老板占有100%的股权,把企业干到2000万的规模。任正非占有1.48%的股权,把企业干到3900亿的规模。马云占有不足8%的股权,把阿里巴巴做到近2000亿美金的市值。此刻你明白了到底比例重要,还是体量和价值重要。
分享企业股份是不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直觉呢?老板必须考虑几个核心问题:
股权布局:股权分享后,自己是否还有控制权。许多名噪一时的大企业家,最终为什么锒铛入狱?就是凭借感觉和兄弟义气分配股权,最终无法控制企业,自己出局,甚至进入监狱。
股权合伙:分配股权就意味着选择股东,但选股东比选老婆还重要。股权选择不慎,可以让一个企业家人才两空,甚至家破人亡。
股权激励:什么阶段做股权激励最合适?选择哪些人先激励,哪些人后激励?到底给予多少股权才合理?员工需要出钱买吗?股价应该如何估值?股权激励了一定就有效果吗?员工凭什么条件获得股权,中途退出怎么办?股权除了分红权,其他的增值权、溢价权是怎么回事?分红股,虚拟股,期权股,注册股,实股,这些都是什么情况?作为企业家,这都是我们需要搞明白的常识。
股权融资:没有做过股权设计的企业,很难融资。在投资人看项目价值,首先看企业家和创始团队。不做股权激励的项目,要么老板没气度,要么团队没渴望。所以好的股权设计,才可能获得有效的融资。如何设计控股结构进行融资?内部股权激励,外部投资者进入,挂牌新三版如何做合理安排?这些问题也要搞明白。
股权投资和众筹:未来中国最大的财富风口就是价值股权投资。当下政府提倡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,外加移动互联网环境,必然催生一大批价值企业。而国务院开始试点的股权众筹制度,让民间资本可以有效地作为资本推动力,拉升和释放创新型企业的价值。2014年新三版市场开放,两年内近5000家企业登陆新三版,到2017年,预计将会超过10000家新三版挂牌企业。2016年开始,国家将推动主板市场注册制。所以这些事实告诉我们,中国正在迈入资本大时代,未来的上市和挂牌公司数量和质量都会在资本的推动下出现井喷,那么谁能投资价值企业的股权,未来必然是财富的极大回报者。
如何参与价值企业原始股权投资?如何做股权众筹?如何区分股权众筹与非法集资?总之,企业的终极属性就是股权,经营企业就是经营股权,企业价值就是股权价值。通过股权的设计,可以对外实现融资和融资源,对内实现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。
(来源:聚英咨询 陈平)